新奥葡萄京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114
一、培养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具体要求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信息技术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公司产品和管理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现代教育技术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四、课程设置
全日制教育硕士需获得学位基础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8学分。学分与学时数的折算原则上按照16个学时1学分计算。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
3.教育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2学分)
3.自设课程(3门,6学分)
自设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进行设置。旨在提高员工学科素养的学科素养类课程,提升员工教学评价与实践反思能力的教学评价与反思类课程,旨在增强员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包含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教学专业技能类课程、公司产品管理类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1.校内实训(2学分):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等。
2.校外实践(6学分):包括教育见习(1学分)、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习(1学分)等。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类别
|
课程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学 位 基 础 课
|
英语
|
2
|
40
|
1
|
考试
|
12学分
|
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
2
|
36
|
1
|
考试
|
教育原理
|
2
|
32
|
1
|
考试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32
|
1
|
考试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2
|
1
|
考试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32
|
2
|
考试
|
专 业 必 修 课
|
信息技术学课程与教材研究
|
2
|
32
|
1
|
考试
|
10学分
|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2
|
32
|
1
|
考试
|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前沿专题
|
2
|
32
|
1
|
考试
|
信息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
|
2
|
32
|
2
|
考试
|
互联网教育技术
|
2
|
32
|
2
|
考试
|
专 业 选 修 课
|
专业理论知识类
|
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
2
|
32
|
2
|
考查
|
至少6学分(每类必选一门)
|
人工智能与教育应用
|
2
|
32
|
2
|
考查
|
云计算与教育知识服务
|
2
|
32
|
2
|
考查
|
教学专业技能类
|
网站设计与建设
|
2
|
32
|
2
|
考查
|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
|
2
|
32
|
2
|
考查
|
数字游戏化学习与移动学习技术
|
2
|
32
|
2
|
考查
|
公司产品管理类
|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论文撰写
|
2
|
32
|
2
|
考查
|
集团网络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管理
|
2
|
32
|
2
|
考查
|
绩效技术及应用
|
2
|
32
|
2
|
考查
|
非师范类专业补修课
|
教育学
|
|
72
|
1或2
|
考试
|
|
心理学
|
|
72
|
1或2
|
考试
|
|
计算机学科教学论
|
|
72
|
1或2
|
考试
|
|
跨专业补修课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
72
|
1或2
|
考试
|
|
Web开发技术基础
|
|
72
|
1或2
|
考试
|
|
五、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完整的管理与评价制度,有序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其中校外集中实践不少于1学期。校内实训主要包括教育技能训练、微格教学、和课例分析等,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教育见习应在第一学期完成,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应在第二学年完成。对见习与实习的情况进行反思与研究,并形成教育实习报告与教育研习报告。有充足的实践实训设施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能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序号
|
形式
|
实践形式
|
具体要求
|
考核方式
|
学分
|
学期
|
1
|
校内实训
(2学分)
|
教学技能训练
|
|
|
0.5
|
1
|
2
|
微格教学
|
至少6次,并撰写教案及体会报告。
|
考查
|
1
|
2
|
3
|
课例分析
|
至少2个课例分析实例或报告。
|
考查
|
0.5
|
2
|
4
|
校外实训
(6学分)
|
教育见习
|
至少见习5次、并撰写见习报告。
|
考查
|
1
|
4
|
5
|
教育实习
|
集中实习或顶岗实习。
|
考查
|
4
|
3
|
6
|
教育研习
|
至少1篇教育调查报告。
|
考查
|
1
|
3
|
六、培养方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员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员工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问题。
(二)教育硕士论文内容应对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某个具体议题展开充分研究,在研究基础上梳理或提出针对性的理论与观点,进行细致论证;并在实践方面提出自己的方法、对策和措施;论文的主题要有完整、充分的描述,概念界定清晰。
(三)教育硕士论文应运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文献记录分析、视频采集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体现研究者合理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五)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六)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八、其它
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若本科阶段修过相同课程或有教团队格证的员工可申请免修。